1、隋唐運河情景復原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通過虛擬仿真實驗產生的可驗證性操作,發掘隋唐大運河漕運工程中的思政文化元素,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品格與思政理念。如通過高超的倉儲防潮設計技術與運河功用實驗,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與家國情懷。
2、古文字虛擬仿真實驗平臺
古文字虛擬仿真實驗依托本專業教學課程,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場地、設計虛擬仿真實驗環節,打破傳統實驗項目場地受限、實現復雜、實驗設施成本高昂、易損壞等方面的局限,采用以問題引導和驅動下的沉浸式教學模式為基礎進行設計實驗,學習場景虛擬,學習方式轉換。
既有學生對甲骨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探求,又有特定歷史情境的沉浸式觀察體驗,同時輔以游戲任務引導激勵,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運用虛擬仿真技術,構建逼真、立體、可交互的實驗環境和對象,搭建甲骨綴合工作臺,再現甲骨實物樣本形態,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甲骨綴合與整理的教學中,成為最直觀、生動教學知識系統灌輸方式,根據數字圖文信息處理技術專業培養方案和古文字實驗要點,按照體系化設想,由古文字項目龜甲剖殺分割→甲骨刮磨→甲骨鑿鉆→刻寫卜辭,構成一個完整的古文字的實驗體系。將專業知識獲取、設計思維訓練、知識綜合應用融匯到整個實驗中,多元化、遞進式地實現學生知識水平與設計能力的提升,讓學生了解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古文字的產生過程,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甲骨文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3、中國古代經典文學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本系統通過物象建模、環境構擬和親身體驗,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藝術形象諸要素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古典名著借助現代技術煥發魅力。本系統通過3D動畫和文字闡釋直觀再現三國人物形象及故事場景,學生可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三國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學習將文學藝術相關基本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文學案例分析,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歐洲文學與中國文化虛擬仿真實驗軟件
本系統現有網頁端、聯網客戶端、HTC-VR頭盔等三個版本, 以18世紀歐洲“中國熱”背景下的歌德文學館、歌德劇院為主要場景,跨越時空,采用情景再現沉浸式、自主式、交互式、探究式等實驗教學方法, 展示歌德文學成就及其與中國文化的互動關系,使學生深入領悟歌德對“世界文學”的哲學之思以及中華文化影響力。
5、中華古文明起源博物館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本系統采用虛擬仿真技術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實驗內容涉及史前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史學研究成果,秦漢、隋唐絲綢之路部分場景;實驗力圖將歷史學考古、神話傳說、人類學研究等相結合,體驗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情景和古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加深對中華文明歷史情感認
6、荊楚鳳紋文創構圖設計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第一階段: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展示與分析
在該階段,系統展示實驗題目、實驗簡介和目標網絡場景等內容。
1.學生通過閱讀實驗題目、實驗簡介,了解本實驗的實驗目的和實驗內容。
2.學生通過選擇操作,系統以2D可視化方式,構建和展示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圖形創意如何應用于各種場景中。
3.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軟件的關鍵性元素、功能等知識點。
第二階段:選擇應用場景并將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圖形創意應用其中
在該階段,系統展示各種應用場景的相關內容。
1.學生在界面中選擇應用場景。
2.學生通過點擊選擇已完成的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圖形創意。
3.學生通過點擊將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圖形創意拖動到所選擇的應用場景中。
4.學生通過點擊調整荊楚傳統圖形(鳳紋)圖形創意在應用場景中的位置、鏡像和顏色等信息。
7、文創設計之水墨世界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本系統通過教學演示、專項練習、專項考核的形式解讀水墨畫構圖的奧秘,使學生逐一掌握構圖設計中均衡、對比、賓主、多樣統一等表現形式的原理。本系統還運用三維虛擬場景的優勢,使學生掌握設計構圖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技法,并以文創產品構圖設計為例,訓練學生在設計構圖創新應用方面的水平及能力。
8、博物館文創設計虛擬仿真實驗
博物館文創設計虛擬仿真實驗以多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為支撐,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而開發的。本實驗通過還原博物館的三維場景及展品模型,使學生可以自由設計展品的顏色、樣式、圖案等,將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可視化、具象化、動態化,引導學生完成從文化元素提取、加工處理,直至將創意思維映射到生活用品表面、將文物內涵融入現代生活的完整創作過程。在大幅度節約實訓成本、規避操作風險的同時,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鍛煉創新設計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9、舞臺藝術實踐VR體驗實驗教學系統
本系統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相符合的原則。以舞臺表演實踐為教學內容,以VR技術、3D建模技術和三維全景技術為教學手段,實現“可演、可聽、可看、可教、可學”的多媒體現代化VR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舞臺駕馭能力,增強實踐經驗,為培養專業音樂表演人才提供保障。
10、紅色經典歌曲歌劇演唱虛擬仿真實訓系統
紅色經典歌曲演唱虛擬仿真實驗依托本專業教學課程,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場地、設計虛擬仿真實驗環節,打破傳統實驗項目場地受限、項目場景單一、實驗設施成本高昂、學生出行安全性等方面的局限,幫助完善實驗項目調研環節,采用“真實項目與虛擬技術結合、真實數據與虛擬設計同步”的原則進行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教學理論、實驗內容,實驗功能點、成果觀察等實驗環節,提升專業素養與自主設計水平。知識綜合應用融匯到整個實驗中,多元化、遞進式地實現學生知識水平與設計能力的提升。
11、非遺文化之無骨花燈文創設計虛擬仿真實驗系統
本實驗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展示設計課程僅將訓練專業展示設計技能作為教學目的。而是依托豐富的中原民間美術展品學習中原文化,了解華夏文明的根性文化重要藝術特征,將傳統文化與學習展陳設計完美結合。打造一個設計 教學、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課程共同體。本實驗的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展示設計的實踐教學要求。不僅包含所有展示設計中必須傳授的專業技能知識點,而且在更高的層面上實施課程架構、提升課程價值。
12、天水絲毯制作技術虛擬仿真系統
課程以天水絲毯的歷史與發展、制作技藝與流程、保護與傳承主要內容,重在弘揚絲毯文化遺產,促進地域性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絲毯制作技藝及其流程是該課程的關鍵內容,由于天水絲毯制作工序復雜、原料昂貴、制作周期漫長,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有充裕的空間和時間對絲毯制作技藝進行系統學習,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解不夠全面。《天水絲毯制作技術虛擬仿真》克服了傳統實踐教學周期長、操作零散的局限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落到實處;促進育人、教學、科研、創新的有機融合。